你可能不知道,《道德经》里的这10句话,几乎包含了成事的所有心法。
第一句:
“飘风不终朝,骤雨不终日。”
那些刮得特别猛烈的大风,是不可能持续一整天的;那些下得特别急的暴雨,也不可能一整天不停。
我想要坚信的是:坏事和霉运,尤其是那些看起来特别猛烈的,往往没有后劲,终将过去。
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,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。
老子接着说:“孰为此者,天地天地尚不能久,况于人乎?”
天地的大风大雨尚且无法持久,何况是人呢?
所以,顺应自然,保持自己的节奏,顺应时间,时间会把控一切。万物终将过去,而关键在于你活在过去、现在,还是未来。
第二句:
“齐者不立,跨者不行。”
踮起脚尖是站不稳的,大步跨越也跑不远。
人生是一场马拉松,开局时跑得最快的,未必能成为最终的赢家。
很多人为了出人头地,不肯踏实积累,急功近利,三步并作两步,认为可以轻易超越别人,但实际上,欲速则不达。
一切有始有终,不能勉强,顺其自然,直道而行。聪明的人往往在平时低调,关键时刻一鸣惊人。
第三句:
“天下难事,必作于易;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。”
做困难的事,往往要从简单的地方入手;拥有远大理想的人,应该从最细微的事情做起。
很多人把“大事不拘小节”作为座右铭,结果却忽略了身边的小事。
把手边的事做细做实,正如“扫一屋,方能扫天下”。
眼睛要看远,也要看近;低头看路,才能走得更远。
第四句:
“夫唯不争,故天下莫能与之争。”
当你拥有“不争”的处事态度,天下无人能与之争。
人们常常争高低,但睿智的人早已看透一切,转身去做事。
成熟的表现,便是学会“不争”。
生活如同一个杯子,每个人都是杯中的水。水如果翻腾,便混浊不清;若安静,则会自然沉淀。
世间的名利、是非,只有放下争斗,才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和安宁。
第五句:
“夫轻诺必寡信;多易必多难。”
随口而出的承诺,最不值得信赖;轻易的事,往往最难做成。
从这两句中,可以提炼出一个关键字——敬畏。
承诺和行为都应有分量,失去敬畏心,便丧失了在世界上立足的根基。
做人要有底线,知止才能避免越界,心怀敬畏,才能在世间安稳生存。
第六句:
“孰能浊以止,静止须清。”
如何让水不再浑浊?让它静止,它就会变得清澈。
当你遇到困境或混乱时,不必焦虑,最好的方式是静下心来,冷静思考。
“无为而治”和“道法自然”,其中的心法就在于“静”字。
静能生定,定能生慧。心静,眼明;心明,事清。
第七句:
“为之于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”
在事情未发生之前进行预防,未乱之前进行治理。
这与《黄帝内经》中的“上医治未病”如出一辙。
提前做准备,预见未来,不仅仅是战略规划,更是智慧。
记住,好的战略要能拆解成一场场的小胜利;不打无准备的仗,不打没有把握的仗。
第八句:
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。”
过多的色彩让眼睛疲劳,过多的声音让耳朵失聪,过多的美味反而让味觉麻木。
如今信息爆炸,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让人愈发迷失。
解决之道是:“少则得,多则惑,无欲则刚。”
控制欲望,才能摆脱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束缚,活得轻松自在。
第九句:
“知人者智,自知者明。”
能够看透别人,是智慧;能够看清自己,才是明智。
许多人因为“自以为是”犯错,无法正确认识自己,导致判断错误。
李世民说:“以铜为镜,可以正衣冠;以人为镜,可以明得失。”
自我认知,才是避免错误的关键。
最后一句:
“祸兮福之所倚,福兮祸之所伏。”
福祸相依,成败荣辱,皆为人生常态。
不要试图操控一切,顺其自然,随遇而安。
生活中,得失喜忧,成败荣辱,都是循环往复的常态。
心甘情愿地过好每一天,才是最真实的生活。